12月15日,国家统计局公布多项11月经济数据,数据显示,国民经济持续回升向好。

  经济回升向好体现在六个方面

 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、总经济师、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在介绍11月经济运行态势时表示,从主要宏观经济指标情况来看,随着宏观政策效力持续显现,11月份主要生产需求指标呈现稳中有升态势,就业物价总体稳定,创新动能继续成长,国民经济整体上延续了回升向好的态势,为实现全年发展目标打下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。

  一是生产供给稳步回升。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.6%,比上月加快2个百分点。从增长面看,超六成行业、近半数产品增速均比上月回升。

  二是国内需求继续恢复。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.1%,比上月加快2.5个百分点。其中,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4.7%,带动作用明显。

  三是就业物价总体稳定。11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%,与上月持平,今年以来总体回落。核心CPI保持稳定,11月份,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.6%,涨幅与上月相同。

  四是国际收支持续改善。11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.2%,比上月加快0.3个百分点。其中,出口增长1.7%,结束了连续6个月的下降态势。

  五是创新引领成效继续显现。11月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.2%,比上个月加快4.4个百分点。消费新业态较为活跃。1-11月份,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.3%,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提升到27.5%。网上零售较快增长带动了快递行业蓬勃发展,12月初,相关部门统计,快递业务量首次突破1200亿件大关,再创历史新高。

  六是安全发展基础得到巩固。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,今年我国粮食生产,实现了总产量、面积、单产全面提升。2023年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1.3%,连续9年稳定在1.3万亿斤以上。能源供应保持稳定增长。11月份,规模以上原煤、原油、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.6、2.6%、5.3%,发电量增长8.4%,均比上月有所加快。

  有无通货紧缩风险?

  统计局数据显示,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(CPI)同比下降0.5%,连续第二个月下降。

  面对当前经济是否存在通货紧缩风险疑问,刘爱华提出三点判断:第一,物价变化继续呈现结构性特征,核心CPI仍然保持稳定。当月居民消费价格环比和同比下降,主要是食品和能源价格波动下行影响。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之后的核心CPI,11月份当月同比上涨0.6%,涨幅与10月份相同。

  第二,食品、能源和部分出行类服务价格下行,主要呈现季节性回落。这种季节性回落具有一定的阶段性。

  第三,经济运行总体恢复尤其是需求持续恢复,有助于改善物价低位运行状况。从11月当月数据看,市场销售增长较快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.1%,增速比10月份加快2.5个百分点。1-11月份,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19.5%,增速比1-10月份加快0.5个百分点。

  刘爱华认为,随着扩大内需政策的逐步落实见效,消费将逐步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,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有望得到逐步缓解,价格低位运行状况也会得到改善,不会出现通货紧缩。

  整体就业形势比较平稳,而且在持续改善

  刘爱华指出,11月份就业情况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:一是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平稳。1-11月份,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.2%,比上年同期低0.4个百分点。整体就业形势比较平稳,而且在持续改善。

  二是农民工就业继续改善。11月份,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.4%,比上月下降0.2个百分点,比上年同期下降1.6个百分点,处于近年来较低水平。

  三是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稳定。11月份,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%,与上月持平,比上年同期低1.7个百分点。

  对于年轻人就业。刘爱华表示,有关部门在不断健全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长效机制,更好地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,加快建设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相适应的劳动者大军。

  此外,刘爱华还提到,目前国家统计局正在对青年失业率相关方法制度进行完善,待相关统计工作进一步完善之后,将适时发布有关情况。

  明年经济形势有何展望?

  近期,多家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纷纷上调了中国经济的预期,经合组织把中国经济今年的增长预期调高到5.2%,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高到5.4%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,今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30%,仍然是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引擎。

  刘爱华表示,展望未来,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,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仍具有良好支撑和有利条件,市场空间广阔,产业体系完备,物质技术基础雄厚,人才红利不断增强,转型升级持续推进,改革开放不断深化,宏观政策空间较大,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。

  欢迎来